跳到主要內容

關於哲學之語 line 群組對話

緣起及目的

哲學之語」是「哲學之友的語音群組」,指的是對哲學關注的一些人,每月一次聊聊哲學相關話題—亦即以哲會友。

 這些年我和芝加哥聖澤維爾大學哲學教授李南南老師密切往來及合作,除了我忝為台大哲學系學妹深受學姊照顧及指導,閒時相聚聊天的話題內容,往往也三句不離哲學。我們也一直抱持著分享和推廣的態度,希望介紹哲學思辨的方法給有興趣、有緣份的朋友們。

 由於2020新冠疫情的關係,課程和生活起了不小變化,同時我們也想要試試使用網路進行哲學對話的可能性。20213月首先邀請了幾位原先「哲學漫談人生教室的老同學們來試營運,再慢慢調整可行模式。

 我們群組的同學們生活都相當忙碌豐富,興趣非常廣泛也各有投入。若同學們無特別提出「談話題」,我即會以自己近期的閲讀思考內容來建議每月主題。這些年,我較關注宗教與美學,因此,語音群組即先以「宗教」開始。

 另外,同學們彼此不全然熟識,又是不定期加入,2021/04的「宗教信仰」的話題較生活化,可能大家都能聊上幾句,漸漸熟悉我們對話的方式。我建議的「台灣大學開放課程—傅佩榮宗教哲學」,只是參考,並非群組要討論的內容,所以一再重複地告訴大家,沒聽或沒讀參考材料,並不妨礙我們的對話,因為我們進行的是「哲學思辨與對話的練習」。

 至於甚麼是「哲學思辨與對話的練習」?就請有興趣的朋友們來參與及體驗吧!


進行的時間和通話方式

參與本群組的成員,不管任何原因,自己可以主動退出

 群組的內容主要是為了進行每月一次的語音對話,以及公布參考的閲、聽資訊。所以大家不用客氣說太多「謝謝、收到...、按讚、貼圖....(偶爾也歡迎啦!)

 至於有興趣的主題或疑問,都非常歡迎在群組當中提出來。我們不會用文字進行討論,但是我會整理相關內容後,公佈參考資訊,之後在每月一次的語音對話當中,進行討論。

 每月主題會提前通知大家,並提供閲、聽材料做為參考。這些可能是短文、書、演講或影片,我們是借其做為共同的「談話頭(題)」,不是學術研究,也不會考試!大家各自依興趣時間參閲即可,沒興趣或沒時間事先閱讀也沒有關係,來輕鬆聽聽聊聊就好。

 這些閲、聽資訊,同時也是提供給時間上不便參加語音討論,但對於哲學思辨有興趣的同學們,做為自己閲讀的參考。

 

共同主題的討論時間約60-90分鐘,之後20-30分鐘同學們可以聊聊個人的生活問題。

 通話時,同學們加入的時間點,或者中途有事要先離開,都不用打招呼,這樣群組談話比較容易聚焦。

 每個月最後一週的星期六台北早上10點(芝加哥時間周五晚上21:00左右,群組成員會看到群組通話開啟,請按加入

 若有遲到不用特別打招呼,先聽一陣子大家聊些什麼,稍後,我會邀請發表意見。不發言時也可關閉己端的麥克風,如此自己所在空間的雜音即不會影響群組通話。

 

歡迎大家的參與,祝各位生活愉快!


作者:home2philosophy /2021/05/24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正義看得見嗎@ BBC One 影集《捕風捉影》(The Capture)

  迷你電視劇《捕風捉影》( The Capture ) , 於 2019 年 9 月 3 日在  BBC One 播出第一季六集。 故事講述英國士兵  Sean ,由於在戰場上射殺赤手空拳的阿富汗人而被判刑六個月。 人權女律師 Hannah  提出反證:檢方定罪  Sean  所依據的影片,其實是聲訊與視訊不同步,才呈現先開槍後嚇阻的影音結果。實際上  Sean  確實依照軍方規定先口頭發出警告,由於對方不聽從配合才開槍射擊。 經過一番激辯,  Sean  果然被改判無罪,當晚眾人聚集慶功的酒吧之外,街角監視器卻出現了  Sean  對  Hannah  施暴的畫面。 倫敦公共安全監視網即時監測到此一暴力行為,然後只見一輛公車經過,恰好遮住觀者視線, 而 女律師 Hannah  也自此由人間蒸發。 英國公共安全情報中心迅速進行畫面人臉比對,清楚看到 Sean  因阿富汗不當槍決案件公開審判而家喻戶曉的臉龐。年輕又野心勃勃的女督察  Rachel 接手此案, 展開鍥而不捨的追緝。   未久,網路卻又傳出  Hannah 搭上公車, Sean 則笑著 揮手道再見的相似影片。幾集之後看戲的我們明白了全部真相,只是,不曾看戲的觀眾或法官,將會採信何者為「真」? 律師 Hannah  及人權組織皆主張:恐怖分子或罪犯亦有人權,其審判及偵查受到法律及程序的保障,如果有「罪」,那麼你必須先「證明」它 。 而國安軍情單位則負有保護人民的責任,雖「明知」罪犯確鑿,卻苦於難以「合法取得」證明。為了合乎法律規範的調查及取証 程序,才能緝捕犯人並將之定罪,執法系統因此不惜製造「真實」以做為呈堂供證,甚至跨國攜手合作造假以打擊「恐怖」行動。 最終, Sean  明白整個翻案過程,自己只是人權組織與國安單位雙方相互滲透大鬥法所操控的玩具兵,他卻按照協商甘心認罪服刑。 在他心中,是否有高於法律與真相之上的正義?   一直正氣凜然窮追不捨的督察  Rachel  也面臨抉擇:自己是否該放棄堅持追求真實與真相的信念,轉而加入為達 維安 目的亦不惜 造假的 「...

學習佛學和學習哲學有甚麼不一樣?

《中國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至中國佛學》 2022/07/30 的 《哲學之語》線上討論, 凱西大哥分享了他的學佛經驗 。 除了回答我們關於學佛及佛學的各種疑惑,大哥的言詞話語中,透顯著穩定安心的力量。 畢竟,《哲學之語》是「問道者」的場域,有時不免在表達想法立場時針鋒相對 。 07/30這場談話,先不論大家是否在宗教信仰方面志同道合,我的感想是──這是我理想中的網路對話進行式,正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討論進行不久 Grace 很快提出「聽起來和學習哲學 很像啊!那麼,學佛和學習哲學有甚麼不一樣?」 我當時插話說:「就等著你問這一題!」 Grace  所問算是一道「標準題」。但是令  Grace 滿意的答案, Grace 要自己去找。 我這裡先說說個人的想法。 首先,可能我們會問: 宗教是如何開始的? 哲學又是如何開始的? 好像是某一天或某些天 ….. 在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愛琴海邊、在印度恆河畔或是黃土高原上的天才們 …… 仰觀俯察靈光乍現,自此人類文明有了拼音文字象形文字,有了猶太教、基督宗教、希臘哲學、印度教、佛教、孔子、老子 ……. 人在天地萬物蟲魚鳥獸之間的存在究竟是怎麼回事? 無論飽饑榮辱,終究只是塵歸塵土歸土嗎? 宗教說明生命所來 , 並保證生命的去處,各自在教義中給出此生禍福的解釋及提出終極的解答,而其關鍵在於「信仰」教義的基本設定。例如輪迴、因果業報、佛性、涅槃、上帝、耶穌、三位一體、天堂、永生 ……. 你信,他就能保證答案。 而哲學,永遠向答案提問。 那麼 ,是先有答案或先有問題呢? 還是其實他們根本就同時存在? 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  William James 在《宗教經驗之種種》 ( 立緒 2001 , 1902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中提到,哲學無法保證信仰,但是可以清理迷信。 國學大師歐陽竟無曾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亦宗教亦哲學。 這是大師們的兩個答案範例,你是否滿意? 07/30  的討論我原預備 提問四題 ,當天只進行了前兩題, 2022/08/27 《哲學之語》我們要繼續向佛問法。 也歡迎大家另外提出其他有興趣討論的話題。 到 哲學之語 (討論日期及主題) 回到頁首  

閱讀哲學與閱讀其他作品有何不同

知道「是甚麼」,可能是我們一般閱讀經驗的主要的目的。然而,閱讀哲學更重要的,是問「為甚麼」,以及明瞭哲學家思想體系的終極關懷。   哲學家的命題,往往也就是我們所關心,他們將問題推到極致,互相批判並且自我挑戰。對我而言,哲學思考是人珍貴的活動,「想一想哲學基本問題」,有時是純粹的愉悅,讓我們更靠近人的智性與靈性。而日常不離哲學,則有點像是練功自強,或是啜飲保健藥食,這也就是 《 home2philosophy 哲學日常》 網站的出發點吧!   回到「閱讀哲學與閱讀其他作品有何不同」,讓我借用彭文林的幾句話,表達我的同意: 為什麼要閱讀柏拉圖的對話錄?   「柏拉圖的對話錄當作一種哲學練習式的閱讀—這可能是柏拉圖的對話錄最重要的意義,因為已經習慣於知識獨白的  20  世紀末的人們最缺乏的可能是對話的能力或者辯證的能力,柏拉圖對話錄的閱讀可以訓練我們從意見出發,通過對話分別真假的意見,進而在對話中得到真正的共識。」     彭文林:《哲學的永恆之火─柏拉圖作品選讀》,(台北:誠品 1999 ) 此處剪貼 《理想國》卷七〈地穴〉的幾段譯文 ,有興趣的讀者,亦可聽聽苑舉正: 解讀柏拉圖《理想國》中的三個故事 。在其演講中(以及在其他我推薦的「 聽聽哲學 」),讀者會發現哲學教授們,習慣於向聽眾提問,此即是哲學思考與對話的邀請。 回到頁首 回到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