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至中國佛學》 |
2022/07/30 的《哲學之語》線上討論,凱西大哥分享了他的學佛經驗。
除了回答我們關於學佛及佛學的各種疑惑,大哥的言詞話語中,透顯著穩定安心的力量。
畢竟,《哲學之語》是「問道者」的場域,有時不免在表達想法立場時針鋒相對。
07/30這場談話,先不論大家是否在宗教信仰方面志同道合,我的感想是──這是我理想中的網路對話進行式,正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討論進行不久 Grace 很快提出「聽起來和學習哲學很像啊!那麼,學佛和學習哲學有甚麼不一樣?」
我當時插話說:「就等著你問這一題!」
Grace 所問算是一道「標準題」。但是令 Grace 滿意的答案,Grace 要自己去找。
我這裡先說說個人的想法。
首先,可能我們會問:
宗教是如何開始的?
哲學又是如何開始的?
好像是某一天或某些天…..在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愛琴海邊、在印度恆河畔或是黃土高原上的天才們……仰觀俯察靈光乍現,自此人類文明有了拼音文字象形文字,有了猶太教、基督宗教、希臘哲學、印度教、佛教、孔子、老子…….
人在天地萬物蟲魚鳥獸之間的存在究竟是怎麼回事?
無論飽饑榮辱,終究只是塵歸塵土歸土嗎?
宗教說明生命所來,並保證生命的去處,各自在教義中給出此生禍福的解釋及提出終極的解答,而其關鍵在於「信仰」教義的基本設定。例如輪迴、因果業報、佛性、涅槃、上帝、耶穌、三位一體、天堂、永生…….
你信,他就能保證答案。
而哲學,永遠向答案提問。
那麼,是先有答案或先有問題呢?
還是其實他們根本就同時存在?
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 William James 在《宗教經驗之種種》 (立緒 2001,1902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中提到,哲學無法保證信仰,但是可以清理迷信。
國學大師歐陽竟無曾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亦宗教亦哲學。
這是大師們的兩個答案範例,你是否滿意?
07/30 的討論我原預備提問四題,當天只進行了前兩題,2022/08/27《哲學之語》我們要繼續向佛問法。也歡迎大家另外提出其他有興趣討論的話題。
到哲學之語 (討論日期及主題)
我回應的問題 0824
回覆刪除凱西老師好 ,
感恩老師 上個月0730 在[ 哲學之語] 線上的啟示與分享..
初學佛學之我 乍聽之下 感動於佛法的基本精神 是在於探索宇宙萬物人生的真相.
況且佛學不是抽像而是重視實境的體會和 修練, 對於自己是否能夠走到般若涅槃 的境界, 啟動了探索佛理以得智慧的嚮往 ..
因為有身體的自我 總是 讓自己陷於困惑與迷惘 之中..
知道離苦得樂 重點需要能夠做到破除我執和我慢 對於這點很想深入探索 ..
尤其是 [我慢]
因為 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 知道 [ 自我的傲慢 ] 總是在無形中 也會因為無知而舖顯..
現在佛法講的 [我慢] 是否有更深入的解釋 讓學生 知道如何區辨?
Grace Lee
08 24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