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帶領思辨的方法

美國芝加哥聖澤維爾大學教授  李南南

我們簡略的講一下帶領思辨的方法。

帶領思辨的最終目標是從老師提問與學生回答過程中引導他們深入議題,來進行個案對談;讓學生能從自己的思考或與他人討論互動中,逐漸理解個人生活中的難題以及探索合理的因應對策並且加深學生自我反省的能力。

 

     什麼是思辨?

     思辨是運用思考來辨別事物的真假對錯,培養好的判斷能力。

     思辨的必要條件是理性與邏輯,在思辨討論時一定要專注,思辨討論不是辯論。

     思辨最大的障礙是「我執」– 堅持我是對的,不服從理性的需求

     思辨是運用思考來發覺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是否有不足或片面的地方,目的是自我成長。

  

進行哲學討論與思辨的基本原則

1. 老師提出能讓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

2. 運用問答的方法讓學生反覆思考他們的答案

3. 進一步問問題來加深學生的思維過程。

4. 用問題來導引學生分析他們自己的答案與問題。

5. 避免對學生說他們的問題或答案是錯的,亦不要批評。

  如果一個學生問題不明確,請他重新表述問題,還對他說:「這樣我可以更好地回答你的問題。」這樣學生感到自己受到尊重,他也有機會重新思考他的問題。

6. 盡量鼓勵學生提問題。

7. 不要假設自己知道學生的答案與問題是什麼,不要替他們說話。

8. 盡量避免說教。

9. 不要怕冷場,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

10. 當學生從思辨的過程中自己得到理性的結論時,要記得稱讚他(),這樣有助於鼓勵其他學生思辨。

 

帶動討論的方法:

1. 建立輕鬆的氣氛,因為只有當學生輕鬆 (relaxed) 時,他們的思維才清楚。

2. 運用這樣的問題來帶動討論與思辨:

   a. 「你對這個題目有什麼看法?」

   b. 「你對剛才的討論有什麼感想?」

   c. 「你為什麼這樣認為?」

   d. 「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

3. 鼓勵但不強求學生發言。

4. 盡量讓討論主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連接。

 

如何應對討論上可能遭遇的困難

1. 沒有人回應

問學生是否在他們的生活中看到或聽到和討論主題相關的人與事,例如:電影、網站上流行的人與事、新聞。

2. 沒有人問問題

告訴學生不要擔心他們的問題不好。如果實在沒人問問題,老師可以問一個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問題

3. 一個學生發言太多

轉向其他學生問:「你對這位同學所講的有什麼看法?」

4. 一個學生問題太多

告訴這個學生,她的問題是很好的問題,請他下一次再繼續發問。

5如果一個學生發言離題,老師可以問:「你說的與我們的討論的話題有關連嗎?如果有,是什麼?」

6. 學生辭不達意

有耐心的慢慢引導她發言。如果他仍然有表達困難,最後的一招是替他完成句子或問題,但一定要問:「我這樣說是符合你想要講的嗎?」

 

除以上6種狀況,你們通常還可能遭遇甚麼困難?

 

帶領團體討論與思辨應有的認知:

1. 不會每次成功。

2. 每組的學生對同樣討論主題有不同的反應要活用思辨的基本原則。  

3. 同組學生對思辨討論方式的反應會因時地而有不同的反應。

4. 思辨的過程與討論的結果一樣重要。

5. 思辨最成功和理想的情況:討論的結論是從學生思辨的過程所得到的。

 

老師帶好思辨事先具備的條件:

1. 對思辨有興趣。

2. 知道如何思辨。

3. 對討論的題目有興趣。

4. 對討論的題目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5. 知道思辨的方法與應用。

6. 要在討論時表現自己對題目和思辨的興趣。

7. 要展示活力 (energy),因為活力是可以傳遞給學生的。

 

現在就讓我們來實踐我們剛剛所掌握的原則。


請參考:

師生對話例1  師生對話例2&3

南南老師的網誌

回到頁首  回到目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正義看得見嗎@ BBC One 影集《捕風捉影》(The Capture)

  迷你電視劇《捕風捉影》( The Capture ) , 於 2019 年 9 月 3 日在  BBC One 播出第一季六集。 故事講述英國士兵  Sean ,由於在戰場上射殺赤手空拳的阿富汗人而被判刑六個月。 人權女律師 Hannah  提出反證:檢方定罪  Sean  所依據的影片,其實是聲訊與視訊不同步,才呈現先開槍後嚇阻的影音結果。實際上  Sean  確實依照軍方規定先口頭發出警告,由於對方不聽從配合才開槍射擊。 經過一番激辯,  Sean  果然被改判無罪,當晚眾人聚集慶功的酒吧之外,街角監視器卻出現了  Sean  對  Hannah  施暴的畫面。 倫敦公共安全監視網即時監測到此一暴力行為,然後只見一輛公車經過,恰好遮住觀者視線, 而 女律師 Hannah  也自此由人間蒸發。 英國公共安全情報中心迅速進行畫面人臉比對,清楚看到 Sean  因阿富汗不當槍決案件公開審判而家喻戶曉的臉龐。年輕又野心勃勃的女督察  Rachel 接手此案, 展開鍥而不捨的追緝。   未久,網路卻又傳出  Hannah 搭上公車, Sean 則笑著 揮手道再見的相似影片。幾集之後看戲的我們明白了全部真相,只是,不曾看戲的觀眾或法官,將會採信何者為「真」? 律師 Hannah  及人權組織皆主張:恐怖分子或罪犯亦有人權,其審判及偵查受到法律及程序的保障,如果有「罪」,那麼你必須先「證明」它 。 而國安軍情單位則負有保護人民的責任,雖「明知」罪犯確鑿,卻苦於難以「合法取得」證明。為了合乎法律規範的調查及取証 程序,才能緝捕犯人並將之定罪,執法系統因此不惜製造「真實」以做為呈堂供證,甚至跨國攜手合作造假以打擊「恐怖」行動。 最終, Sean  明白整個翻案過程,自己只是人權組織與國安單位雙方相互滲透大鬥法所操控的玩具兵,他卻按照協商甘心認罪服刑。 在他心中,是否有高於法律與真相之上的正義?   一直正氣凜然窮追不捨的督察  Rachel  也面臨抉擇:自己是否該放棄堅持追求真實與真相的信念,轉而加入為達 維安 目的亦不惜 造假的 「...

學習佛學和學習哲學有甚麼不一樣?

《中國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至中國佛學》 2022/07/30 的 《哲學之語》線上討論, 凱西大哥分享了他的學佛經驗 。 除了回答我們關於學佛及佛學的各種疑惑,大哥的言詞話語中,透顯著穩定安心的力量。 畢竟,《哲學之語》是「問道者」的場域,有時不免在表達想法立場時針鋒相對 。 07/30這場談話,先不論大家是否在宗教信仰方面志同道合,我的感想是──這是我理想中的網路對話進行式,正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討論進行不久 Grace 很快提出「聽起來和學習哲學 很像啊!那麼,學佛和學習哲學有甚麼不一樣?」 我當時插話說:「就等著你問這一題!」 Grace  所問算是一道「標準題」。但是令  Grace 滿意的答案, Grace 要自己去找。 我這裡先說說個人的想法。 首先,可能我們會問: 宗教是如何開始的? 哲學又是如何開始的? 好像是某一天或某些天 ….. 在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愛琴海邊、在印度恆河畔或是黃土高原上的天才們 …… 仰觀俯察靈光乍現,自此人類文明有了拼音文字象形文字,有了猶太教、基督宗教、希臘哲學、印度教、佛教、孔子、老子 ……. 人在天地萬物蟲魚鳥獸之間的存在究竟是怎麼回事? 無論飽饑榮辱,終究只是塵歸塵土歸土嗎? 宗教說明生命所來 , 並保證生命的去處,各自在教義中給出此生禍福的解釋及提出終極的解答,而其關鍵在於「信仰」教義的基本設定。例如輪迴、因果業報、佛性、涅槃、上帝、耶穌、三位一體、天堂、永生 ……. 你信,他就能保證答案。 而哲學,永遠向答案提問。 那麼 ,是先有答案或先有問題呢? 還是其實他們根本就同時存在? 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  William James 在《宗教經驗之種種》 ( 立緒 2001 , 1902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中提到,哲學無法保證信仰,但是可以清理迷信。 國學大師歐陽竟無曾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亦宗教亦哲學。 這是大師們的兩個答案範例,你是否滿意? 07/30  的討論我原預備 提問四題 ,當天只進行了前兩題, 2022/08/27 《哲學之語》我們要繼續向佛問法。 也歡迎大家另外提出其他有興趣討論的話題。 到 哲學之語 (討論日期及主題) 回到頁首  

閱讀哲學與閱讀其他作品有何不同

知道「是甚麼」,可能是我們一般閱讀經驗的主要的目的。然而,閱讀哲學更重要的,是問「為甚麼」,以及明瞭哲學家思想體系的終極關懷。   哲學家的命題,往往也就是我們所關心,他們將問題推到極致,互相批判並且自我挑戰。對我而言,哲學思考是人珍貴的活動,「想一想哲學基本問題」,有時是純粹的愉悅,讓我們更靠近人的智性與靈性。而日常不離哲學,則有點像是練功自強,或是啜飲保健藥食,這也就是 《 home2philosophy 哲學日常》 網站的出發點吧!   回到「閱讀哲學與閱讀其他作品有何不同」,讓我借用彭文林的幾句話,表達我的同意: 為什麼要閱讀柏拉圖的對話錄?   「柏拉圖的對話錄當作一種哲學練習式的閱讀—這可能是柏拉圖的對話錄最重要的意義,因為已經習慣於知識獨白的  20  世紀末的人們最缺乏的可能是對話的能力或者辯證的能力,柏拉圖對話錄的閱讀可以訓練我們從意見出發,通過對話分別真假的意見,進而在對話中得到真正的共識。」     彭文林:《哲學的永恆之火─柏拉圖作品選讀》,(台北:誠品 1999 ) 此處剪貼 《理想國》卷七〈地穴〉的幾段譯文 ,有興趣的讀者,亦可聽聽苑舉正: 解讀柏拉圖《理想國》中的三個故事 。在其演講中(以及在其他我推薦的「 聽聽哲學 」),讀者會發現哲學教授們,習慣於向聽眾提問,此即是哲學思考與對話的邀請。 回到頁首 回到目錄